奇闻轶事与奇闻异事-必须将它们全部调整到最佳状态世界灵异事件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校花诡异事件插曲
你的位置:奇闻轶事与奇闻异事 > 校花诡异事件插曲 > 必须将它们全部调整到最佳状态世界灵异事件
必须将它们全部调整到最佳状态世界灵异事件
发布日期:2024-06-20 05:58    点击次数:66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给我校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讲好学校师德故事,党委教师工作部在9月师德师风宣传月开设专栏,持续推送“培育青春力量 争作强农先锋”第三届师德故事获奖作品,并与广大教师共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推进“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积极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

前不久,山东省东营市新户镇种粮户王甲民开垦的一片盐碱地上,冬小麦喜获丰收。王甲民抓起几棵麦穗,搓了两把,手上留下饱满的麦粒,“种地还是要相信科学。”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会议现场。北京市教委供图

微信截图_20230912132620.png

胡树文教授(左一)在田间向前来采访的记者讲解盐碱地治理原理

几年前,他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根本没法种植作物,有的地方苗都发不出来,甚至寸草不生。如今,盐碱荒地变成了生态良田,“土地终于有了土地的样子”。

王甲民说的“科学”,指的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团队历经10多年攻关,探索出的生态治理盐碱地工程技术模式。

image.png image.png

山东省东营市新户镇村民对“科学”十分认可

大道至“碱” ,匠心至繁:探索解决方案,反反复复才能彻彻底底

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土壤结构、盐分、养分、微生物群落、作物品种、水利、种植管理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必须将它们全部调整到最佳状态,作物才能健康生长。“实际治理过程中,要是缺少整体系统化的治理方案,如工程设施和土壤改良不配套,不仅作物不具备生长条件,还会不断重复‘脱盐—返盐’,效果易反复,改良周期长。”胡树文说。

怎么办?不同于发明生物基改性材料的“灵光乍现”,这次胡树文想出来的是“笨办法”:“盐碱地治理还是要在盐碱地里展开。要想办法让盐碱地长出庄稼来,就要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优化各种技术参数,在各盐碱区域建立起各种治理模式。”

屏幕截图 2023-09-05 095130.png

胡树文教授团队的研究生在试验站里检测土壤样本

就这样,胡树文带着团队深耕农田,一起打土钻、挖剖面、测土样、反复探索优化方案,实地解决那些在实验室里很难想到的问题。

“天津、河北、江苏、山东等地的沿海滩涂地下水位浅,土壤易受到海潮侵蚀,改良好的土壤容易重新返盐。首先要筑堤建闸,控制地下水位,防止返盐,同时改良土壤。”

“在河北、山西、内蒙古一些区域,矿化水灌溉带来了盐碱,渠道渗漏抬高地下水位,造成盐化土壤带,导致盐碱与干旱并存。要建立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将盐分导出;重塑土壤结构、快速脱除土壤耕作层盐分,同时节水灌溉、保持土壤水分。”

胡树文站在地图前,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各盐碱区的情况。这些经验,来源于他们团队长期“浸泡”在盐碱地一线,在全国建立起133个试验点,挖掘超过300个土壤剖面,采集超过3.2万个土壤样品……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既形成了“数据库”,也帮助他们创建出系统的治理技术模式。

建立大型示范区 让盐碱“脱土而出”

经过艰苦探索,胡树文团队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大型示范区。在吉林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苏打型碱土改良示范田里,水稻产量达到506公斤/亩;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向日葵的保苗率显著提高,产量达到174公斤/亩;在山西朔州、甘肃酒泉等地种植的旱地作物,当年实现中高产量,第二、第三年即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示范田在连续耕种、控制地下水位的条件下,均没有出现盐碱反复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胡树文团队针对盐碱土壤的组成和肥力,开发出专用功能性肥料、抗盐碱种子处理剂和抗逆材料。他们还与国内同行专家紧密合作,致力解决盐碱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单一问题,开展耐盐品种筛选等,最终创建了以“重塑土壤,高效脱盐,疏堵结合,垦造良田”为原则的生态修复盐碱地系统工程技术体系,不断地通过降雨、灌溉将盐碱从耕作层脱除,并把盐碱导出。

立学为民:“只有让土壤更健康,才能保证食品安全”

“砀山梨,皮儿薄,落到地上找不着。”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素有梨都之称,其实这里产的桃也很不错。近年来,这个水果大县遇到一个难题:桃树的叶子出现黄化,破坏了叶片的光合作用,桃子的产量和品质很受影响。

2018年7月,胡树文团队首次来到砀山,对桃树的土壤、叶片进行采样分析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叶片里缺铁,土壤里却不缺铁。这说明植物无法吸收土壤中的铁离子。根据经验,是土壤出了问题。

屏幕截图 2023-09-05 095139.png

胡树文(右)在安徽砀山县大棚里和村民查看桃树生长情况

“我们分析,这是由于长期过度施肥、盐分过高,桃树的土地板结,铁离子和其他离子拮抗,失去了活性,所以根系无法吸收铁。”为此,我们团队研发出新型土壤改良剂,配合科学施肥,使得土壤疏松、盐分降低、酸碱平衡,铁离子重新焕发了活性。

“胡老师,好消息!”今年3月的一天,胡树文接到试验负责人的电话,“咱们实验地上的桃树叶子都是绿的,别的都是黄的!”胡教授别提有多高兴。

除了砀山的油桃,胡树文团队在多个区域成功进行了土壤改良。海南东方的芒果、火龙果,云南保山的柑橘,山东金乡的大蒜,滕州的马铃薯……这些农产品种植区的障碍土壤在胡树文团队帮助下,焕发生机,结出了产量更高、口感更好的果实。

胡树文说,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石。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的黄叶、死棵、烂根等各种生理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植物对土壤问题的间接反映。长期过量施肥、打农药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壤处于不健康状态,土壤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只有让土壤更健康,才能保证食品安全。

“我想象自己是一棵东北盐碱地里的水稻,琢磨怎么生长得更好”

胡树文团队做的最多的,是对东北盐碱地的改良。

位于松原市前郭县套浩太乡腰围村的这片稻田,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展的盐碱地生态改良示范田之一。在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功能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制与应用”等课题支持下,与北京中耕绿洲生态公司和松原弘晟喷灌公司合作,于2017年开垦了600余亩盐碱地作为稻田。

image.png image.png    

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常规种植和改良处理种植效果的对比

“该地块土壤pH值达到10.2左右,含盐量8‰以上,碱化度平均在35%以上;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土壤颗粒分散,结构性很差;属于松嫩平原典型的重度苏打盐碱地类型。”胡树文介绍,但经过改良处理后,当年种植水稻即获得了每亩过千斤的产量。

“如果说经济作物土壤改良具有经济价值,让老百姓吃到更好的农产品,那么东北盐碱废弃荒地的治理则更具有社会价值。”胡树文说,“它不仅能够扩大国家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为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还能防风固沙,保护生态。”

立德树人: “流水不争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盐碱地大都分布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胡树文教授每年有七八个月都在地里,他的学生在外时间更长。他们在田间地头建起试验站,简易的平房,既当实验室、办公室,也当食堂和宿舍。休息时,胡树文和学生们一起挤大通铺。吃起饭来,七八碗面条往桌上一摆,一盘豆芽炒肉、一盘尖椒豆皮,师生们一起吃得很香……

1688สล็อต

吃住都不讲究,开展试验却从不马虎。为了测试土壤,胡树文有时顾不上穿靴子,赤着脚站在稻田里踩一踩,他说“这比穿靴子更能了解土壤的犁底层情况”。为了采集盐碱土样,学生们跳进土坑挖剖面,一蹲就是半天,风吹日晒,让这些90后年轻人的皮肤像老农民一样黝黑。“我的学生们都是好样的!他们有很强的使命感,对盐碱地治理事业有着无限的热爱。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使我很快乐。”胡树文的话里透着骄傲。

屏幕截图 2023-09-05 095210.png

胡树文教授下地检验土壤改良对稻田犁底层的影响

都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胡树文在地里“多”做了一件事,就是向农民学习。“对于我们搞农业的来说,农民朋友是最接地气、最有经验的老师。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当地的气候、种植条件更熟悉,也真正了解盐碱土壤存在的各种问题,积累下来一些碎片化的经验。”胡树文说,“我们的理论知识刚好能把农民朋友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串起来,从而更快地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治理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在盐碱地治理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得益于学校多学科优势及各方面的支持,胡树文团队集合了育种、水利、土壤、肥料、栽培等多个领域的教授和研究生,全方位开展盐碱地治理试验示范。“学生来团队前,科研经历普遍比较少,对科研工作了解也不多,每个学期开学,我都会和学生座谈,和他们交流自己几十年来的科研经历和心得。”胡树文说,自己经常告诉学生世界灵异事件,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流水不争先,争的是绵绵不绝”的态度。